1前 言
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智能化的出現進一步的提高了人們生活質量。智能建筑系統將智能型電腦技術、通信技術、信息技術與建筑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對各種設備的自動監控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和處理。建筑物智能要求的提高勢必導致電氣設備系統日趨復雜,對其安裝施工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2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
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根據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等幾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將智能建筑中的設備分成若干個子系統,通過計算機控制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將各個功能的子系統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進行管理、控制或監視,它是一個綜合自動化系統,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內容一般包括對空調系統、冷水機組、供熱系統、給排水系統、供配電系統、自發電機組、照明、電梯等設備或設施的控制和管理。
3主要設備安裝
3.1 遠程處理機的安裝 樓宇自動控制系統與各可重構處理單元rpu之間的通信是透明的,可利用同一線路不同的rpu完成同一個控制系統。一般而言,建筑電氣設備自動化系統大量監控的是空調機組,所以將rpu布置在機房之中或附近,把空調機組控制系統使用后剩余的輸入輸出接口用于連接附近的水流量計、水位信號、照明控制等。為了日后的發展,rpu的接口要留出20%~30%為宜。
3.2建筑電氣設備自動化系統的布線 在建筑電氣設備自動化系統進行布線時,要注意某些線路需要專門的導線,如通信線路、溫度濕度傳感器線路、水位浮子開關線路、流量計線路等,它們一般需要屏蔽線,或者由制造商提供專門的導線。電源線與信號、控制電纜應分槽、分管敷設;數據顯示通道(ddc)、計算機、網絡控制器、網關等電子設備的工作接地應連在其他弱電工程共用的單獨的接地干線上。智能建筑中安裝有大量的電子設備,這些設備分屬于不同的系統,由于這些設備工作頻率、抗干擾能力和功能等都不相同,對接地的要求也不同。
3.3 輸入設備的安裝
輸入設備應安裝在能正確反映其性能的位置,便于調試和維護的地方。不同類型的傳感器應按設計、產品的要求和現場實際情況確定其位置:如水管型溫度傳感器、蒸汽壓力傳感器、水流開關、水管流量計不宜安裝在管道焊縫及其邊緣上開孔焊接;風管型濕度傳感器、室內溫度傳感器、風汽壓力傳感器、空氣質量傳感器應避開蒸汽放空口及出風口處。
3.4輸出設備的安裝
輸出設備必須按設計圖紙,技術規范及產品說明安裝,如風閥箭頭、電動閥門的箭頭應與風門、電動閥門的開閉和水流方向一致;安裝前宜進行模擬動作;電動閥門的口徑與管道口徑不一致時,應采取漸縮管件,但閥門口徑一般不應低于管道口徑二個檔次,并應經計算確定滿足設計要求;電動與電磁調節閥一般安裝在回水管上。
4 智能化系統安裝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4.1 預埋工作
預埋管道施工階段,這個階段占整個安裝工作量的一半以上,預埋管道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日后線纜敷設、設備安裝的質量與工作量。因此必須著重考慮以下五點:
1)在智能化施工前根據施工經驗若發現某些重要部位需多預埋管道多預留洞口而在設計中又未體現的,應盡量建議設計增加預埋管道和多預留洞口,以便將來線纜增加和功能擴展時使用。預埋管道預留洞口所費無幾,卻可以節省將來擴容時因原有可擴展性考慮不足而帶來的高昂費用。如:進戶總線管,因擴展性需要,或因強弱電由不同設計單位設計沒有充分配合造成電源管的遺漏,可建議設計時多預留管道或擴大管道等級;一些豎井穿樓板過梁處,可建議設計時對有些大管道可放大一級或多預留洞口,以便施工。
2)與土建專業配合施工時,應注意根據智能化系統的設計,在不影響土建結構下,可走捷徑的走捷徑,可避開結構薄弱處的盡量避開。如一些穿主梁處,各種專業管道都由此通過,對結構應力影響較大,可建議設計考慮使用轉接箱或地面線槽等辦法處理;衛生間、廚房的防水部位,可能要經常敲開樓板檢查處理,預埋管道時應盡量避開這些部位,如果圖紙設計標注從此通過,我們可建議設計繞道,雖多預埋一些管道,多穿一些線纜,但后期安裝就省事許多;管道在地下室應穿過止水層,應在砼澆搗前就及時將管道預埋,當土建做止水層時就同步配合做好相關工序,以免今后安裝時破壞止水層。
3)與其他專業如給排水、暖通、電氣管道平行或交叉施工時,應注意互相屏蔽,防水防潮等問題;智能化管道應盡量與其它管道按規范要求保持一定間距,并盡量在上方,還要兼顧保護層厚度不小于15mm的要求。
4)管道預埋完后應注意將管道口進行封堵保護,管道彎曲處多及敷設長度超出規范要求或按經驗預計將來拉線有困難的,中間可給予加設過線盒或預留拉線;還必須特別考慮到管道彎曲半徑要求,一般規范要求須不小于6~10d。
5)不管是什么樣原因引起的現場實際管道預埋與原設計圖紙不一樣,應在施工后及時標注,并做好隱蔽工程記錄,否則若發生堵塞、有設計變更或竣工后維護,則可能到處開腸破肚的找管,費時費勁又可能影響結構強度與美觀;有時甚至找不到管道,須重新打砼去埋設管道或只得明敷等辦法,此時花的代價就更高了。
4.2線槽安裝
智能化系統的線槽中基本上敷設的都是弱電線纜,安裝時應與電氣、給排水、暖通的管道線槽保持一定間距,基本上要求是不小于30cm,交叉敷設時應安裝在上方,與梁底或其它障礙物間距應不小于50mm,垂直偏差不大于3mm,水平偏差不超過2mm,安裝固定間距為0.5~1m,穿越樓板或墻體時,應有防火措施,金屬槽道整體接地應良好。
4.3 線纜敷設
智能化系統的線纜敷設除應注意其型號、規格應與設計相符,布線自然平直,不得產生扭絞、打圈等現象外,要特別注意以下三點:
1)線纜中間不允許有接頭,否則容易造成信號嚴重衰減,如果單根線纜確實長度超過市場供應統一長度,應考慮中間加裝轉接配件。
2)線纜兩端的標簽編號要明顯,并應該邊施工邊做標記,而且應與圖紙相對應,不能等全部線纜敷設完成后再去做標簽,否則很容易造成混淆,這對以后的安裝維護都非常重要。
3)線纜終接的余量應按設計與規范要求及施工的工藝要求給予充分預留,否則如果線纜短了幾公分,則整根線纜都要重新敷設,耗材費力,事倍功半。還應注意智能化系統各種線纜敷設要求的彎曲半徑不同:如非屏蔽4對對絞線大于等于4d,屏蔽4 對對絞線纜不小于10d,同軸電纜大于等于10d,主干電纜不小于10d,光纜應超過15d。
4.4 設備安裝
設備除應注意符合設計及合同規定的廠家、型號、規格、性能指標外,安裝時還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1)智能建筑中的子系統多,包括設備自動化系統、通信網絡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結構化布線。各系統新設備、新型號層出不窮,安裝前應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充分了解設備的各項性能指標要求與安裝注意事項,嚴格按照設計與廠家的要求安裝。
2)設備安裝的位置與標高應符合設計與規范要求,垂直偏差不超過3mm,水平偏差應不大于2mm,設備表面應注意保護,各種零件不得脫落碰壞,標志應完整清晰,安裝應牢固,各種螺絲應擰緊,同時應按要求就近做好接地連接工作,保持良好的電氣連接。各類線纜跳線和插接件應接線無誤,接觸良好,標志齊全。
3)設備的各種標識,端接線纜的來源去脈應標注清晰明了,否則調試時無從下手,維護時不知所終,直接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設備調試和竣工資料應注意備份及存檔。
4.5系統調試
為了保證新安裝的智能各系統能安全可靠地投入運行、性能達到設計的技術要求,在系統安裝施工過程中和投入運行前,要進行一系列的調整試驗工作。調整試驗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線路的測試、各子系統工程設備的單體功能試驗、系統的接地測試和整個系統的開通聯動調試。
1)調試人員在系統調試前,應認真閱讀系統原理圖、平面圖(施工布線圖),透徹理解設計意圖,了解各系統設備的性能及技術指標,對相關數據的整定值、調試技術標準做到心中有數,對本工程采用的各系統模式所要達到的控制功能要求必須完全領會,方可進行調試工作。
2)調試開通的質量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線敷設及設備安裝的質量。因此在調試開通前必須向各子系統施工單位或有關部門了解管線及設備安裝的進度與質量狀況。調試前還應按設計要求查驗設備的規格與型號、數量等,如發現管線或設備安裝有與設計不符的現象,應盡快調整。
3)調試開通前,首先對各線路按各系統功能要求進行線路測試,還應對各線路的工作接地和保護接地以及不同性質的線纜是否存在共管現象進行認真查驗;其次要查看導線上的標志是否與施工圖上的標注吻合,檢查接線端子的壓線是否與接線端子表的規定一致。對各子系統工程設備的單機運行進行仔細的功能測試。
4)在確定線路無故障和各子系統工程設備運行正常后,方能對整體系統進行現場模擬聯動試驗。在此項工作未結束之前,不能打開所有聯動控制電源,以免因外設備故障損壞聯動設備;所有聯動設備現場模擬試驗均無問題以后,再從控制中心對各設備進行手動或自動操作系統聯調。
5結束語
在建筑智能化工程建設中,機電安裝作為工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認真做好機電安裝工程只有不斷的創新,通過技術更新和改造,才能有效地保證工程使用功能,增加經濟效益。